2011年9月1日星期四

“漢語危機”誰造成的? - 補習

“漢語危機”誰造成的? - 補習

http://www.hktutorcity.com

  一名女孩兒經常周三去郵局寄信,被親切地稱為“星期三女孩”。有一天她又去寄信,郵遞員說:“這樣的信沒有辦法投遞,因為沒有收件人的地址。”這時候,女孩兒說……
試題要求考生根據微小說擬定標題,同時續寫這個微小說。近日,教育部和國家語委宣布,將從今年10月開始推行“漢語能力測試”。在前期通氣會上,還公布了以上“體驗版”試題。據報道,該測試旨在遏止國人提筆忘字、滿口洋文、淡漠漢語等現象,評估國人的漢語應用能力,復興母語文化。測試從低到高設為6個等級,將率先在上海、江蘇、云南、內蒙古等地試點。
[現象] 提筆忘字、字跡潦草、詞窮無語……
學籍的“籍”字怎么寫?應聘的“聘”字也忘了?上個月,大四畢業生李強在面試時,被要求現場寫份個人情況說明,200多個漢字他提筆忘了10個,最后提出要在電腦上完成。香港補習城最近對本市大學生香港補習城團成員做了一項小調查,20名大學生在一分鐘內完成默寫“麒麟”“寒暄”“踟躕”“曖昧”四個詞語,三分之一的參與者卡了殼。
即便很少提筆忘字,研二學生劉媛也對自己的漢語水平沒底。在給學校上交延緩畢業的申請信時,她發現自己把應用文的行文格式忘得一干二凈,而且不知道該用什么樣的語氣寫。
而在本市某大學任教的楊老師,收藏著一份讓他“哭笑不得”的作業。“估計是太久沒留手寫作業了吧。一些學生的字歪歪扭扭的,有的還能猜,有的就看不懂,像是蚯蚓在爬。”“不管是說話還是寫作,我經常感到詞窮,不知道該說點什么,”一位IT行業從業者說,他以為只有自己這樣,和同事一說,“原來很多人都挺自卑的。”
2009年,中國人民大學文學院副院長賀陽教授曾對清華大學、中國人民大學、北京外國語大學和中央戲劇學院的319名學生進行了一項測試。結果顯示,在語言文字能力上,30%的學生不及格,68%的學生得分在70分以下。對中國人民大學部分學生進行測試時,賀陽發現,66.2%的人存在信件書寫格式問題,86.5%的人存在行文語氣問題,100%的人存在語法問題。走訪中,很多大學生坦言自己“經常感覺詞窮”“詞語的使用、搭配存在問題”“行文格式存在問題”“語法錯誤比較多”“不認識的漢字多”等問題。
在首屆中國語言生活學術研討會上,“漢語應用危機”概念被第一次提出。賀陽這樣解釋:“一方面是指人們運用漢語時出現交流障礙;另一方面是指漢語作為母語,其本身的結構變得混亂,功能發生萎縮,有被其他語言替代的危險。”
[原因] 書寫漢字的機會少了
什么原因造成了漢語應用危機?采訪中,“電腦和手機的使用”首當其沖。大三學生小劉告訴香港補習城,上了大學很少寫字,下課之后就把老師的課件從電腦拷回去打印出來復習。平時交作業,老師也是要求打印稿。“經常不寫字,偶爾會大腦短路。”小劉說,對于提筆忘字他們有“小竅門”,用手機拼音輸入法查查。
可以說,在科技進步的當下,人們似乎越來越缺少機會一筆一畫地書寫漢字了。對此現象,《漢語的危機》作者朱競指出,網絡語言的流行雖然是漢語適應社會進步的結果,但也會帶來漢語的碎片化。而不規范的網絡用語,對于不常上網的人來說很難理解,久而久之,不同群體間的交流,會變得越來越困難。
與此同時,超過一半的大學生也認為,漢語應用危機還在于“很多人重視外語學習,輕視漢語學習”。 “英語比漢語更受重視。”這成為了大學生們的共識。在找工作時,用人單位也更看重英語水平,這讓很多大學生對英語等級證書趨之若鶩。
走訪中,還有一些人把漢語應用危機歸咎于“漢語教育存在問題,許多人不愿學漢語”。21世紀研究院副院長熊丙奇表示,當前語文教學存在很大問題,教學方式不僅生硬死板,而且要求學生總結每段話的中心思想,并強調“標準答案”,“目的只有一個,就是應付考試。”
“漢語能力測試”是救命稻草嗎?
“漢語能力測試”的問世看似為危機注入了陽光。負責研制并實施這項測試的教育部考試中心主任戴家干表示,漢語水平能力測試耗時三年,邀請了15名來自語言學、語文教學、心理測量學、教育統計學、信息技術等領域的專家組成學術委員會,為項目實施提供業務咨詢和指導。“以考促學,以評促學,推進漢語學習和應用”是研制測試的宗旨。
不過,公眾更為關心的是,漢語的能力測試考什么,如何考,究竟和有關部門陸續推出的一些漢語考試有何不同?更為重要的是,誰要參加“漢語能力測試”?是否又如普通話等級測試,會有行業對此做出硬性規定呢?
對于這些問題,戴家干表示,“漢語能力測試”基本全部在計算機上實現,整合各種音頻、視頻媒體資源。漢語水平的考查,一般分為聽說讀寫四個方面。“漢語能力測試”不同于一般的語文知識測查,更強調鑒定參測者的漢語綜合應用能力,也就是他在語言文字運用實踐中的具體表現。這項測試從低到高設為六個等級:一級為入門級,二級為基礎級,三級為普及級,四級為通用級,五級為提高級,六級為專業級。考生不受職業、學歷、年齡等限制可自由報考。“對媒體工作人員、教師等就需要用六級考試去測試,而普通大眾也許達到三級就可以了。”教育部考試中心主任戴家干介紹,“漢語能力測試”不僅可以反映個人的漢語應用能力,而且為政府部門及其他各類用人機構了解員工的漢語水平提供參照,為各類機構的人員錄用、培訓、晉升以及各級各類教育機構開展漢語教育和培訓提供參考。
上周,香港補習城與本市勞動保障部門取得了聯系,接待人員表示,教育部和國家語委推行的“漢語能力測試”未成為各類機構人員的錄用標準。
誰來拯救被忽視的漢語?
醞釀已久的“漢語能力測試”迎來了兩極化評價。大部分網友在表示自己漢語能力不足的同時,卻對這項測試能起到的作用表示懷疑。
“漢語能力測試”究竟有沒有能力撐起“復興母語文化”的大旗?“作為一名中國人,一直在學習漢語、運用漢語,完全沒有必要再來測試‘漢語能力’。”上海大學中文系教授錢乃榮在采訪中表示,不是每個人都要成為作家,對于漢語作為母語的中國人來說,漢語會說會用就可以了。錢乃榮認為,對中國人說不好漢語的擔憂,完全是杞人憂天。相反,增加一項漢語能力測試,會讓我國的考生又增加一門考試負擔,很有可能讓考生為過級而考試,為拿證書而考試,最后還是肥了培訓機構。此外,還有教育專家擔心,“漢語能力測試”如果緊隨當下的語文教育,是否會讓語文“唯分數論”愈陷愈深,而如果另設體系,是否又會演變成純粹的考證形式。
與此同時,一項相關調查也為我們對于漢語能力的提高尋找了途徑。近日在一項“漢語教育怎樣才能提高呢?”的調查中,“語文課應列為大學必修課”呼聲最高,其次還有“要讓大家認識母語水平對自身發展的重要性”,“應該更加注重漢語的實際應用”,“應加強對漢語傳統經典的學習”,“語文教學避免死記硬背”等,“漢語能力測試”的支持者不足三成。可以說,公眾更重視漢語教育如何更好地回歸課堂。
賀陽表示,漢語教育不應僅僅存在于語文課上,更應進入人們的日常生活。“漢語的應用分為‘看得懂’、‘通順’和‘給人以美的享受’三個層次。我們不能只講求‘用’,還要考慮在什么層次上用。我們不能只教會學生‘看得懂’,還要在學校、社會和媒體的引導下,讓年輕人追求得體的、給人以美的享受的漢語應用方式。”而在北京大學中文系主任溫儒敏教授眼中,語文教育要立足于培育學生的語文素養,讓學生對語文與中國文化有感性和系統性了解,學會欣賞文學與文化精品,不斷豐富自己的感受力和想象力,養成高品位的閱讀和寫作習慣。“語文的終極價值是讓學生成為獨立精神與自由思想的人;母語文化的終極價值是在潛移默化中構建國人的文化人格。”

 
Tag: 補習 | 上門補習 | 補習介紹 |

没有评论:

发表评论